日前有位網友留言回應,摘錄內容如下:
機油主要是保護引擎與增加馬力無絕對關係
機油等級,品牌祇要不是廢油重提煉都沒差主要是黏稠性(Viscosity)與環境溫度, 台灣冬天不會低過攝氏-17度, 夏天攝氏37度機會很多所以20W-50W是最佳選擇
這段話,在從前男生三分頭女生西瓜皮的時代,要當作保養教條,聽起來也還算合理。但在多元化的現代,聽起來就怪怪的
試以同樣句型及邏輯造句如下:
輪胎主要是作為車輛移動的工具與行車路感沒有絕對關係
輪胎等級,品牌只要不是再生胎(胎紋用刀片刻的)都沒差,主要是扁平比與摩擦係數,一般行車只要按照速限,扁平比為65的輪胎是最佳選擇?
汽車主要作為代步工具與駕駛需求及感受無絕對關係
汽車等級,品牌只要不是黑心汽車都沒差,主要是經濟性與用路環境,台灣高速公路速限最高不會超過120KM/HR,市區速限更是只到50KM/HR,所以國產1600CC自小客是最佳選擇?
以輪胎為例,選擇時可以有很多種考量,你可以著眼於經濟性、安全性、功能性等需求來決定你要更換的輪胎品牌型號。連同品牌同尺寸規格都可能有兩個以上的消費選擇了,有沒有一種通用的準則可以替不同需求的消費者做選擇?
汽車就更明顯了,買車除了帶步,可不可以是三代同堂出遊的交通工具?可不可以當作表彰身分地位的象徵?又可不可以只是男人享受性能快意馳騁的大玩具?如果有哪一部車可以包含以上所有需求,恐怕也不是國產車等級可以提供的。
回到正題,機油的使用是保護引擎的必要條件,同理,食物的攝取是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但食物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各有各的功能。機油中的各種配方也提供引擎所需的幾項功能,例如潤滑、清潔、防鏽、及機油本身抗氧化抗衰退的能力等等,品牌不同,配方不同,號數不同,特性也不同;各車廠也針對己身所開發的新式引擎,制定或要求符合規範的機油等級作為引擎運轉的潤滑要求;更別說不同駕駛人不同操駕習慣對引擎表現的要求。如何有一種號數可以適合所有車輛及所有駕駛人?
另外,仿間常聽到一種說法,就是台灣氣候炎熱,不像歐美那麼冷,所以不需要用低號數的機油。歐美這幾年來光是熱浪襲擊,因酷熱死亡人數加總起來每年都達上百人,不知道要吹冷氣的牲畜的死亡數更是以萬頭計,還要說台灣比較熱嗎?
那為什麼那麼熱,機油號數卻越做越低?
節省油耗成為汽車設計方向的主流,也為了因應新式精密引擎的需求。新的科技水準及更高的製造成本讓超低號數的機油達到比傳統號數更高的水準,更達到長效使用的要求!
經濟型的礦物油不是不好,是不夠好!他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機油功能。也就因為他的化學特質無法達到更高的標準,才會有合成油的問世。品質不佳的機油在嚴苛環境下變質,就無法達到引擎運轉的潤滑需求,別說增加馬力,連原本引擎該有的表現都達不到,累積造成的傷害,輕則讓你車況每況愈下,重則讓你賠上一顆引擎。
經濟型的20W50是不是最佳選擇?
我只能說,厚的保險套不一定比超薄型的來的安全且潤滑,重點在品質。激烈運作下,你知道,活塞也感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